在煤礦井下支護作業中,液壓立柱作為核心承載部件,其保護套的伸縮性能直接影響支護安全性與作業效率。伸縮不暢故障會導致立柱支護調節失效,增加頂板坍塌風險,因此建立科學的排查與解決體系至關重要。本文結合現場應用經驗,梳理故障排查步驟及對應解決措施。
故障排查需遵循“由表及里、先易后難”原則,分三步實施。第一步為外觀與基礎狀態核查。首先檢查保護套表面是否存在明顯變形、撕裂或礦渣堆積,井下煤塵、矸石易卡在伸縮節縫隙中形成機械卡阻;其次查看保護套與立柱的連接部位,確認卡箍、螺栓等緊固件是否松動,連接偏移會導致伸縮時受力不均。若發現堆積物需立即清理,變形部件則標記待更換。
第二步是潤滑與密封系統檢查。液壓立柱保護套依賴潤滑脂減少伸縮摩擦,需檢查注油口是否通暢、潤滑脂是否變質干結,劣質潤滑脂在低溫環境下易凝固堵塞間隙。同時核查保護套內側密封圈,密封失效會導致煤泥滲入,形成“研磨效應”加劇卡阻。可通過拆卸注油嘴觀察油脂狀態,密封圈若出現老化裂紋需及時更換。
第三步為核心部件與配合間隙檢測。若前兩步未排查出問題,需拆解保護套檢查內部結構:一是確認伸縮節的導向套是否磨損,磨損量超過限定值會導致徑向晃動;二是測量立柱與保護套的配合間隙,長期使用導致的間隙過大易引發偏載卡阻。檢測需使用塞尺等簡易工具,避免過度拆解影響部件精度。
針對不同故障成因,解決措施需精準匹配。機械卡阻類故障,清理堆積物后需對變形伸縮節進行校正,無法校正則更換;潤滑失效問題需清洗注油通道,選用符合井下工況的耐低溫潤滑脂,建立定期注油臺賬;密封與磨損類故障,需成套更換密封圈和導向套,裝配時保證配合間隙符合技術要求。
故障解決后需進行空載與負載測試,確認伸縮順暢后記錄排查過程。日常維護中,需定期清理保護套表面、按周期注油,從源頭降低故障發生率,為煤礦井下支護作業提供可靠保障。